资讯专区
NEWS
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——那些身边的非遗文化
2020-12-11民族中的非遗——羌绣(羌族)与沙噶(白马藏族)
羌绣(羌族)——绵阳市博物馆非遗展厅
白马藏族·沙噶
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,只有白马藏族头戴插白羽毛的“盘盘帽”(沙噶)。下图(右)中展示的白马妇女的花腰带,约七八寸宽,七八尺长,平常腰带上还要栓用麻绳穿成的的古铜钱币。织花腰带是白马妇女的绝活儿,首先要捻线,一支麻线锤一束麻,即可随时随地捻线,线捻够了,就席地而坐,在地上打木桩,用梭板织腰带,谁家姑娘媳妇的腰带织得好,谁家就倍受敬重,这门手艺至今仍在流传。
绵阳市博物馆非遗展厅 沙噶(白马藏族)
传统舞蹈中的非遗——桃子龙与青林口高抬戏
桃子龙民间龙舞
盐亭县流传千年的民间龙舞,多用于喜庆、寿诞场合。取“仙桃献寿”之意。桃子龙的精妙在于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。它并非常见的整体长龙,而是用竹条竹丝编制成9节状如桃子的龙头、龙身、龙尾,互不相连,表演时全凭舞龙者踩准音乐节奏默契配合,可演绎植桃树、浇水、除草、品桃、摘桃、献桃等各类生活场景。
桃子龙(民间龙舞)
青林口高抬戏
青林口高抬戏始于清初,由闽粤移民入蜀时带入江油,已有340余年历史,但它与始建于战国秦昭王时期(迄今2280余年)的青林口古镇相比,仍显得年轻。古镇所在地“一鸡鸣三县”,环境幽美,商贾如云,素有“只见青山不见场、买不尽的青林口”之说。高抬戏以“高抬”造型闻名,其悬空扎制技巧尤其精妙,巡演时常以狮舞开道、龙舞殿后,加之锣、鼓、唢呐等渲染气氛。既恢弘神秘又浪漫多彩,曾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“山花奖”。
江滩上的非遗——涪江号子
涪江号子起源于绵阳市三台县,是承载了700公里涪江航运文化的古老民歌,几乎每一段水域都激荡过纤夫们的声声号子。涪江三台河段的号子不仅船工队伍大,号子工专职化,号子名目众多,行腔自成体系,还吸纳了凯江号子、渠江号子、嘉陵江号子、长江号子等,既粗犷、豪放、充满力量,又不失细腻、婉转、诙谐幽默,其音调与川剧颇有渊源,唱词与生活息息相关,演唱大多“一领众和”交替喊唱。遗憾的是随着涪江航运停运,船工工种消亡,会喊号子的船工年岁增大,逐渐离世,涪江号子已面临失传的危机。
绵阳市博物馆非遗展厅 涪江号子